黄石市副市长黄荆国赴朗天药业调研 图1:黄荆国副市长(右三)观看公司生产经营视频 2017年07月07日上午,黄石市主管工业副市长黄荆国在下陆区区长郭波的陪同下,率领市经信委、财政局、卫计委等相关部门赴朗天药业调研,全面了解朗天药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股改工作筹备进展情况。 黄荆国副市长一行在朗天药业执行副总余帮海的陪同下先观看了公司生产、质量体系建设方面的视频,在动态视频的解释下,黄荆国副市长全面了解了我公司注射剂和滴丸生产流程,了解了我公司在市生物医药领域所处的重要地位,接着在会上听取了朗天药业财务总监陈从富关于公司股改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最后黄荆国副市长一行在朗天药业产品展示柜前参观了公司心脑血管用药——治疗中风偏瘫的血塞通滴丸,治疗老年痴呆的新产品——“奥拉西坦注射液”,并在生产部观看了生产车间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就公司产品和生产进行了交流,听取了公司执行副总余帮海对朗天药业未来愿景规划工作的汇报。 视察完毕,黄荆国副市长对朗天药业近两年在医药领域取得的业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对朗天药业成功上市寄于很高的期望,并鼓励朗天要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效益水平,推动黄石医药健康发展。 图2:黄荆国副市长(左二)视察公司产品 图3:黄荆国副市长(左二)视察生产车间监控视频
07-09
2017
我国医药产值增长提速 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产值增势喜人,新药研发给力,出口蒸蒸日上——前7个月的行业数据意味着,我国有望在短期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的医药市场。 记者从18日召开的“2011年中美医药产业峰会”上获悉,今年前7个月,我国医药产业实现产值8024亿元,同比增长29.6%。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介绍,今年我国医药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产业总体呈现持续向好态势。目前我国医药市场已处于全球第三大的位置,有专家分析认为,如此增势意味着我国有望很快接近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纵观前7个月,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医药行业进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累计进出口额409.9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0.1%。 新药研发创制也硕果累累。据介绍,自2008年我国启动“重大新药创制”计划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品种中,有近三分之二是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确定化学结构和作用靶点的一类新药。 “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目标超额完成数量指标,部分新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现有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或提交入院申请,有23个药物完成全部临床试验,还有近800个品种项目处在不同的研发阶段。同时,我国初步建立了药物创新体系,并突破了一批重要的关键技术,在新药发现、药物合成、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明显进展。 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进程将明显加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曾透露,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民收入上升,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国家对民生、健康与新药创新研发的投入将不断增加。 “未来5年,我国将投入400亿元巨资,重大新药创制有望实现新的突破。”桑国卫称。
10-19
2011
我国出台医疗机构药品监管办法 记者17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为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行为,国家食药监局近日发布实施了《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据国家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办法》对医疗机构药品的购进、储存、调配、使用等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并对相关法律责任做了具体规定。 据介绍,《办法》针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药品调配和药品拆零等方面的质量管理,鼓励医疗机构通过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实现药品流向的全程可追溯,同时对药品召回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适应药品监管有关规定。 《办法》明确,医疗机构发现假药、劣药,应立即停止使用、就地封存并妥善保管,并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应立即停止使用,通知药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召回的,医疗机构应当协助药品生产企业履行药品召回义务。 《办法》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应当按照规定由专门部门统一采购,禁止医疗机构其他科室和医务人员自行采购;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只能供本单位使用,未经省级及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也不得向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本单位配制的制剂;医疗机构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柜台开架自选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 《办法》还要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信用档案,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记者胡浩)
10-19
2011
抗生素滥用率近6成:卫生部拟出“史上最严”办法 滥用抗生素比例居高不小,背后却是难以根治的“以药养医”矛盾,而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工作会议上”,卫生部一位负责人透露,“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于近日出台。 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率不高于30%。但来自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我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达68.9%。 “从不久前卫生部在各地的督查中已经可以看到改善,”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永红告诉记者,“但这个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还是要进行制度的改革。” 滥用抗生素之患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即是“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就在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再度发出警告:警惕无抗生素可用时代。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再度引发关注,主要源于近年“超级细菌”的出现。所谓超级细菌,即是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造成细菌耐药性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大量不合理地使用。 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37.0%的病人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平均100个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 在抗生素大量使用的过程中,不合理使用的状况亦大量存在。据本报记者了解,我国的抗生素使用品种多,其中甚至包括国际上被反复警示甚至取消的药物;而且抗生素使用结构不合理,存在求新、求贵、求广的状况。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杨莉曾选取北京、山东、湖北、宁夏、四川等五个省市的5所三级医院和5所二级医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达到了58.6%。而且越是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使用的状况越严重。 与此同时,在抗生素大量使用和旺盛需求的情况下,有关的审批、生产也保持了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月9日发布的《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显示,批准数量占前10位的品种中,抗生素类占了6席,反映近几年药品生产企业仍然对抗生素品种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在全部化学药品的注册比例当中,从2008年到2010年,抗感染类药物连续三年呈现了上涨的趋势。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28.8%。 破解“以药养医”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表示,治理抗生素滥用问题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组织发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医疗机构主要领导依然存在认识不足、等待观望情绪;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行为改变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工作措施还要进一步细化落实等等。 与此同时,卫生部酝酿起草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号称是“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治理办法。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近日透露,该管理办法即将于近日出台。 “运动式的整治活动肯定只能管一时,重点还是建立长效机制。”肖永红指出,该管理办法在诸多方面做了很大的突破,包括抗生素遴选和评估制度、医师和药师培训、考核等等,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事实上,长期以来,包括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会和协会在内的机构都在调控抗生素的使用问题。自2003年以来,仅卫生部下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就已经达到12个,其中还并不包括临床路径和疾病的诊疗指南。 但我国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改善。尽管从外围约束抗生素的使用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激励。 “以药养医”被广泛认为是产生滥用抗生素问题的制度根源。 在公立医院的经费当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不高。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财政拨款仅占市属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总额的10%左右。 “这样就使得这些医院不得不需要去变成一个商业化的机构,通过提供服务来收取它的经费,使它自己能够生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由于我国价格体系的扭曲,医疗机构的这种经费主要是来自药品和诊疗。 在这种情况下,大处方和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问题,成为导致我国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因素。而抗生素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杨莉就在抽样调查中发现,在住院时间接近的情况下,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费用远远高于合理使用的费用。
10-19
2011
中国医药市场成外资争夺之地 推动并购潮 不断扩容的中国医药市场成为外资医药企业争夺之地,同时也推动了国营、民营与外资医药企业三方角力的并购潮。 全球著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 “鉴于中国对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人才优势和城市环境等有利因素,中国已被跨国药企视为与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美国强生集团国际科技合作部资深总监夏明德说,外资医药企业正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在华业务。 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10日宣布斥资2亿美元在泰州打造其全球投资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生产静脉注射产品和口服固体片剂,以推动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默克7月份与先声药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业务涉及产品研发、注册、制造和销售多方面。另外,美国辉瑞6月份以投资5000万美元参股上海医药H股;德国勃林格殷格翰早前宣布进军中国肿瘤药市场,首款抗肿瘤药物将于2014年上市…… 从本土企业方面看,上海医药自重组后对各区域医药分销龙头展开收购已是“家常便饭”,董事长吕明方说:“在行业整体毛利下滑的背景下,上海医药还计划从所募资金中拿出60亿港元投入医药工业并购,提高创新药比例,提升核心竞争力。” 复星医药董亊长陈启宇12日在“Biochina国际大会”上透露,复星医药参股上市的医药公司超过10家,如果有好的项目,公司将进一步实施兼并收购。 陈启宇还表示,跨国医药企业、国营和民营医药企业将形成中国医药市场增长中的三方力量,任何一方都将从中获得发展新机遇,但任何一方也非一帆风顺。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说,“国字号”企业因为享有政策扶持、资金优势在国内进行大范围“圈地”,但它在市场灵活度上略逊一筹。民营企业尽管胜在效率和服务上,试图打开新的局面,可是同“国字号”企业和外资药企竞争中,面临资金瓶颈,需优势互补。此外,外资企业欲分羹中国市场尚需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本土市场、企业文化、政策法规和消费习惯等。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中国医药市场扩容较快,但目前还很难判定未来哪一方的成长空间更大、增长速度更快。” 他进一步称,虽然民营企业被外资收购并非坏事,但这并不代表民营企业在并购中会盲目地“崇洋媚外”。民营药企无论是被外资或国营药企收购,又或是民营药企之间的兼并,这一“嫁”一“娶”之间都是双向的,都要建立在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的基础上。
10-19
2011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已初步建立 基本药物基层全覆盖提前实现,销售价格下降25%。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1日在京宣布,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据介绍,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近期五项重点改革之一。自2009年8月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我国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提前实现。经过整整两年时间的努力,截至7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实现了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中,安徽、黑龙江、上海、四川、重庆、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等9个省份还同步在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二是基本药物省级集中采购全面推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出台后,由政府主导的省级非营利性药品集中招标平台在31个省(区、市)广泛建立,以省为单位、主要招生产企业、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逐步建立和推广。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5个省份出台了新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文件。其中,安徽、山东、四川、黑龙江等13个省份完成了新一轮采购,江苏等7个省份正在开展采购工作。 三是群众基层就医负担切实减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主要体现为“一降一升”。“一降”主要是指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和省级集中采购后,基本药物在基层的销售价格较制度实施前明显下降。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底,基本药物在基层的销售价格较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约25%。“一升”主要是指医保报销比例明显上升。基本药物使用和报销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部分统筹地区提高到70%。超过9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 (新华社)
09-06
2011